按需定制
精准追踪
多维展示
资源集成
情报分析
态势研判
协同加工
快速传播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极端高温限制了植物生长和作物增产,将造成粮食作物减产。挖掘耐高温基因并解析耐高温基因的调控机制,是提高作物高温耐受性的重要手段,对作物耐高温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此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组定位克隆了水稻耐热的QTL位点TT1,揭示了植物细胞通过更有效地降解有毒变性蛋白以及维持高温应答过程进而控制水稻高温耐受性的新机制。而TT1的下游组分和相关耐热性调控通路尚不清楚。11月16日,《分子植物》(MolecularPlant)在线发表了林鸿宣研究组完成的题为ATT1-SCE1moduleintegratesubiquitinationandSUMOylationtoregulateheattolerancein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到一个TT1的关键下游调控因子SCE1,揭示了泛素化和SUMO化修饰共同调控水稻耐热性的新机制,明确了高温胁迫下的SUMO化修饰模式、小热激蛋白与水稻耐热性之间的联系,为作物耐高温性状的遗传改良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研究通过体内体外等方法鉴定到一个与TT1互作的关键蛋白SCE1。SCE1编码一个SUMO结合酶,并作为TT1的下游组分调控水稻耐热性。转基因遗传实验表明,SCE1是水稻高温耐受性的负调控因子。高温胁迫下,TT1可促进泛素化的SCE1靶向26S蛋白酶体降解,使得SCE1蛋白丰度下降,从而增强水稻的耐热性。植物通过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SUMO化修饰底物丰度的方式来响应热胁迫信号。在SCE1功能缺失突变体中,其SUMO化修饰底物丰度在持续高温下快速下降。这一全局SUMO化修饰水平的快速下降,有助于增强水稻的耐热性。进而,研究发现,SCE1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影响蛋白的折叠和重折叠。其中,Hsp24.1等sHSPs作为关键的SUMO修饰底物,正向调控水稻耐热性,但其功能缺失降低水稻的高温耐受性。SCE1负向调控Hsp24.1的蛋白丰度,在SCE1功能缺失突变体中有更高的Hsp24.1蛋白积累,从而增强水稻的耐热性。同时,SCE1功能缺失使得田间高温胁迫下的水稻单株产量增加15.1%,小区增产7.4%。这表明SCE1是重要的作物耐热性基因资源并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作物的耐高温遗传改良。研究发现,SCE1在TT1介导的耐热调控途径中具有关键作用,而SCE1通过调节sHSP蛋白的丰度和SUMO化修饰而调控耐热性。该研究阐明了高温下TT1-SCE1模块调控水稻耐热性的分子机理,拓宽了科学家对SUMO化修饰和植物耐热性机制的认知,为培育高耐热性作物提供了新策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生物育种】 2024-11-21
【重大慢性病】 2024-11-21
【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2024-11-21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21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21
世界农化网发布《2024生物制剂专刊》指出,土壤修复菌剂是指富含胞外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菌剂,能够有效修复重茬土壤、酸性土壤、盐碱土壤和次生盐渍化土壤,并且高效讲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和除草剂残留等。作为微生物肥料领域的新品类,我国从2018年至今颁发的有效土壤修复菌剂登记证共133张。登记的产品剂型包括粉剂、颗粒和液体,粉剂和颗粒剂型产品相对较多。粉剂不需要经过高温处理,可最大程度保持菌种活性且施用方便,颗粒剂型有效果持久,不易流失的特点;而且液体剂型虽然见效快,但液体容易流失,保持性较差,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修复菌剂登记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有效活菌数、胞外多糖、有机质含量,有效活菌数最高指标为25亿/g,有机质最高指标为40.0%,胞外多糖最高为2.0mg/g;有效活菌数最低指标为2.0亿/g,有机质最低指标为10.0%,胞外多糖最低为1.0mg/g。统计数据显示,枯草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是登记数量排名前5的菌种。在土壤改善方面,适用酸性土壤调剂的产品最多,其次是盐碱土壤和碱性土壤,最后是次生盐渍化土壤。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21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21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21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21
【重大慢性病】 2024-11-21
2024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来自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6,636名科学家入选,他们在过去十年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单个或多个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和数据科学家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WebofScienceCoreCollection?)引文数据以及定性分析,开展了严格的评估和遴选。2024年度名单提供了对全球顶尖科研人才现状的重要见解,并揭示了不同国家、地区和机构的发展趋势。中国内地和香港入选人员占比显著上升,美国占比则逐渐下降。这种趋势反映出顶尖科研和学术贡献在地理、政治和文化层面正在经历再平衡的过程。2024年度名单主要亮点01美国仍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人次最多的国家,共2507人次入选,占总人次的36.4%。美国入选人次占比自2018年(占比43.3%)以来持续下降。02中国内地入选人次数再次大幅增加,共1405人次入选,占比为20.4%,是2018年的逾两倍。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机构中,清华大学(92人次)上升一位,取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90人次),位列第四。03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6636名科学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85.4%的入选者来自于10个国家和地区,74.4%的入选者集中于排名最高的5个国家和地区。04一些杰出科学家同时在多个ESI学科入选:216人入选两个学科,22人入选三个或以上学科。05美国一些州入选人次表现突出,如:加利福尼亚州有552人次入选,几乎与英国相当。06中国香港入选人次增长强劲,达到134人次,占全球总人次的1.9%。07入选者包括在制药、生物技术、太阳能技术、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全球领先企业或机构中从事突破性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这些企业或机构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包括:阿斯利康(1人次)、拜耳(2人次)、华大基因(4人次)、DeepMindTechnologies(1人次)、谷歌(4人次)、微软(2人次)和罗氏(5人次)。08在包括政府和其他类型研究机构在内的所有机构中,中国科学院以308人次荣登榜首,多于去年的270人次。其他排名靠前的政府或非大学机构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90人次)、德国马普学会(56人次)和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44人次)。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国家或地区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的机构
【一流高校动态监测服务】
【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2024-11-19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19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19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19
四大慢性非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是国际公认的威胁居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降低这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将这个目标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指标。 四大慢性病防治行动的核心内容虽然特点不尽相同,但其防治的基本原则和重点环节一致。追踪四大慢病科技前沿助力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
【重大慢性病】 2024-11-21
【重大慢性病】 2024-11-21
【耕地与绿色发展】 2024-11-21
【绿色化工】 2024-11-20
【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2024-11-20
【可再生能源】 2024-06-20
【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2024-06-20
【重大慢性病】 2024-06-17
【先进材料】 2024-06-17
2024-09-14
2024-09-09
1995-01-0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
京ICP备0500409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195号